首都超千万粉丝的科普读物 将好书带给更多读者

近期,随着天气回暖,北京的实体书店也恢复了往日的人气。 在西单图书大厦,周末家长陪孩子读书的时光又回来了。 2023年伊始,北京市科协评选出的2022年30本最佳科普读物正式发布,并组织了31场线上线下活动,让作者与读者见面,举办线下阅读分享会。 截至3月初,《2022首都科普书》全媒体终端收听观看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

“不是简单的评选,而是通过线下见面会和持续不断的线上活动,让读者更多地了解书籍和作者。” 一位科普图书出版从业者告诉记者,市面上的科普图书越来越多。 好书可以让更多的好作品更贴近读者,也可以让更多的读者识别到好的科普读物。

三年级英语科普版上册_北京现代教学网科普版英语_2014科普版小学五年级英语上册mp3

西单图书大厦,家长带着孩子参加科普图书活动。受访者供图

科普读物逆势增长

科普读物是指以自然科学为内容,以普通大众为读者对象,以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进行科普的书籍。 近年来,在国家对科技的大力支持下,科普出版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据公开图书市场观察系统统计,2022年图书零售市场同比下降11.77%。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非畅销品类,科普类图书虽然在整体市场中占比不高,但增速却优于整体市场。 市场方面,科普图书零售额同比增速呈现逆势增长。

被新华出版社评选为2022年首都最佳科普读物的《大国脊梁》讲述了包括袁隆平、屠呦呦等在内的35位获得最高奖项的科学家在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故事。他们各自的领域。 2019年初,人民日报一条介绍科学家最高奖的微博引起了新华出版社编辑们的注意,编辑朱玉婷也萌生了策划一部科学家最高奖故事书的想法。 “经过了解,市面上讲给青少年最高奖的科学家故事的书比较少,所以我决定选择这本书的题材。”

任福军分享科普读物《大国脊梁》。受访者供图

朱玉婷全程参与了本书的策划和编辑。 她向记者介绍,“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信息不够充分,在了解到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数据采集项目后,我们促成了这本书书。这本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来源。” 历经三年创作,《大国脊梁》于2022年5月正式出版。

经过几年的翻译和编辑工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看不见的自然:生命与健康的微生物之根》被评选为2022年首都最佳科普读物,赶上新冠疫情时它被释放了。 本书主编周志刚表示,本书遇到人们关心的疫情话题,纯属巧合。 在决定推出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预料到新冠疫情的爆发,但这本关于微生物的科学故事书,确实为人们了解新冠提供了一些知识储备学英语,甚至是思想框架。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对科学家。 他们以自家花园为观察场,从生活小故事入手,向读者展示有趣的微生物世界,非常接地气。 周志刚向记者介绍,这是一本写给现代知识分子的微生物故事书。 具有普遍的趣味性,高中以上学历的人都可以阅读。 本书自2021年8月出版以来,深受中国读者青睐,即将迎来第五次印刷。

三年级英语科普版上册_北京现代教学网科普版英语_2014科普版小学五年级英语上册mp3

本土科普读物的兴起

科普读物是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媒介。 科普读物是科普工作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在图书出版行业,科普类图书种类增多,出版社投入的精力也相应倾斜,提升了图书产品的效果。

现在,科普读物的创作越来越注重向内看,从小处着眼于优秀的文化成果北京现代教学网科普版英语,这是科普读物发展的新趋势。 朱玉婷观察到,在《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全书》、《德国儿童知识百科全书:什么是什么》等长期畅销的科普读物基础上,一些新的畅销书不断涌现。 ,打破了以往的科普读物。 知识追求大而全的印象北京现代教学网科普版英语,而转向这个小而精的方向。 它从自然科学和其他一般知识领域扩展到高科技和先进技术领域。 在高铁等领域,出现了一系列不错的科普读物,在市场上也比较抢眼。 “这也体现了我们对图书出版的文化自信。”

清华大学出版社入选2022年首都最佳科普读物《一只早飞千年的鸟:中国古代气象观测测量技术》。 动力,以严谨的文字、实物照片、实物结构技术信息爆炸图的形式,展示了千古以来中国古代气象观测测量技术与设计相融合的美感。 该书除入选首都科普好书外,还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普创作出版资助,入选2022年4月中国好书榜。

清华大学出版社是最早涉足科普出版的出版社之一。 原点阅读是一个致力于中国原创科普读物的品牌。 多年来,形成了科普品牌和特色出版方向。 刘洋表示,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科普的支持力度北京现代教学网科普版英语,科普出版是国家整体科普工作的一部分。 科普出版与其说是同行之间的竞争,不如说是向大家砍柴。 科普出版正朝着品牌化、精品化方向发展。 选题策划、科普创作、图书宣传等环节将更加细化和完善。 科普的平台和形式也将更加多样化。 这是一件好事,有助于提高国民科学素养学英语,这将大有帮助。

在多年的出版工作中北京现代教学网科普版英语,周志刚明显感受到国家对科普出版的重视首都超千万粉丝的科普读物 将好书带给更多读者,也设立了多种科普奖项。 全社会自上而下营造了科学的学习氛围。 在周志刚看来,好的科普读物是做“导”的工作,即把大众介绍到科学的大门。 然而,这项工作并不容易。 它的要点是不要说出大众听不懂的神秘莫测的专业术语。 一定要引人入胜、有趣,一定要把人带入丰富多彩的科学场景中。 但这种兴趣不是负担。 ,动摇智慧,灌输一些零散的科学冷知识,而是要引起人们对科学问题,甚至重大时代问题,以及科学发现背后的思维机制的关注,提供思考问题的思维框架。

科普读物发展仍面临瓶颈

目前,我国每年都会出版大量的科普书籍学英语,需要更多的曝光渠道,让更多的读者看到更多的科普书籍。 科普读物的发展还面临一些现实困难,如相对缺乏优质的选题和优质的作者。 刘洋认为,科普读物的读者群不局限于年轻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不应该是说教。 虽然现阶段科普图书良莠不齐,但总体来说,科普图书的出版会更加规范,成长空间比较广阔,前景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在周志刚的记忆中,1993年他上大学时,市面上的科普书籍寥寥无几。 人们更多地阅读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时间简史》等科普读物。 现在完全不同了,读者可以选择的科普书籍太多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阅读习惯在发生变化,科普书籍的种类也在推陈出新。

周志刚表示,阅读是一种深度认知活动,影响科普读物发展的根本问题是社会阅读风气。 无论是做人文类书籍还是科普类书籍,他们面临的压力都是常有的。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容易分心的时代。 只有更多的人从沉浸式阅读中获得乐趣,科普读物才会迎来真正的未来。

作为科普出版行业的业内人士,朱玉婷看好科普图书的未来发展,“科技创新和科普是科技创新的两只翅膀,出版商对科普图书依然怀有激情和使命,希望能为营造更好的文化环境,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做出一些贡献,这也值得出版社努力,毕竟科普读物是可能影响青少年未来的书籍。”

新京报记者 耿子业

编辑张淑静校对赵琳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